工作回顾丨坚持围绕中心,不断助推科研事业高质量发展 | |
|
|
政治和业务从来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没有脱离政治的业务,也没有脱离业务的政治。院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优势,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和行业高质量发展重大科技需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担当,科技创新实力和支撑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为国家战略和行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一是对国家与行业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服务国家水安全保障顶层设计,参与编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实施方案,牵头完成水利交通能源重大问题研究,提出的建议首次入选中国科协十大前沿科学问题。围绕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牵头承担国家重点专项项目28项,承担国家杰青、优青、创新群体等重大科技项目100余项。助力水利“四种能力提升”和“六条实施路径”、交通强国建设、“双碳”战略实施。充分发挥在解决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方面的特色和优势,承担了南水北调、引江济淮、白鹤滩水电站、大藤峡水利枢纽、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西藏拉洛水利枢纽、新疆大石峡水利枢纽、港珠澳大桥、平陆运河等国家重大工程科技攻关,攻克一批国之重器建设和运维关键技术难题。建成全国大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监督平台,全力支撑水库大坝与水闸安全运行与管理。连续多年承担国家核准能源水电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监督工作。成立水利工程动物堤害隐患防治研究中心,为水利工程白蚁等隐患防治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成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力式升船机、库坝系统深水检测载人潜水器、车载堤防险情隐患快速探测成套技术装备等。连续5年长效保障上海进博会核心区水环境。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全院科研成果丰硕,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2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技术发明奖1项。获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56项,主编参编标准规范140项,出版专著185部。3项重大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6项成果入选2023年全国科技周主题展览。全院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科研和科技开发合同额保持逐年增长。院属科技企业稳步发展,聚焦“五大科技企业”“五大事业板块”,打造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特色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技术交易额连续位居江苏省科研机构前列。 三是创新平台建设持续加强。完成“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评估为“优秀”,位居水利工程领域第一。5个部级重点实验室被水利部、交通运输部评估为“优秀”。2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优化调整,新增水利部太湖治理重点实验室,联合设立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和太湖流域水科学研究院。新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3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连续4年被科技部等部委评为“优秀”。六大创新研发基地科研实验条件明显改善,部分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研发能力已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主办承办的8种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大幅提升。 四是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积极承担并实施“东盟国家大坝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与示范”等国际合作项目,主办承办“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国际航运协会第10届内河航运国际学术会议、第14届国际生态水力学大会、水工河工模型模拟与量测技术国际学术会议等重要国际会议20余场。推荐我院1位专家担任国际航运协会升船机工作组主席。举办澜湄国家水电站与大坝建设及安全管理等国际培训班40余次,成功举办“一带一路”(澜湄)国家大坝安全科普宣讲大赛、首届中国-东盟大坝安全科普宣讲大赛等系列活动。出资设立“一带一路”水与可持续发展科技基金,国际合作交流不断深化拓展。 五是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完成科技部等6部委“扩大自主权”改革试点任务,制定完善科研“放管服”相关规章制度110余项,我院内部治理体系和管控体系进一步优化,治理结构和发展机制更加科学,整体创新效能不断提升。学科布局不断优化,新增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土木水利博士学位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土木水利硕士学位等4个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强化传统学科与绿色发展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融合,调整成立生态环境、农村水利、大数据和智慧水利、河湖保护治理等科研机构。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改革,制修订我院《科研津贴发放实施办法》《绩效工资暂行办法》《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等系列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干事创业积极性。优化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深化科研项目分类管理,初步建立了以信任为前提、以监督为保障的科研管理与内控机制。 |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凯发k8国际首页的版权所有 南科院联系电话:025-85828808 网站联系电话:025-85828808 苏icp备0500712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