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库官厅水库,经综合治理,水质得以净化
上下游协同 护一库清水(绿色焦点)
本报记者 贺 勇
《
人民日报 》( 2014年09月20日 09 版)
官厅水库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第一座大型水库,20世纪90年代,受上游河流污染的影响,水库水质不断恶化,成为ⅴ类或劣ⅴ类水体,1997年官厅水库被迫退出首都饮用水水源体系。
经过10多年来的治理,目前官厅水库水质状况如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能否迎来水质改善的新契机?官厅水库能否重返北京供水序列?记者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采访。
建设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率达到40%-90%
2007年成为北京备用水源
碧波万顷,水平如镜。9月初,记者在官厅水库看到,澄净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阳光把水草照得影影绰绰。“10多年前年根本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当时这里是一湖被污染的脏水。”官厅水库管理处副主任王晓东说。
官厅水库位于北京西北80公里永定河官厅山峡入口处,库区跨河北怀来和北京延庆两县,正常蓄水位479米,对应的水面面积为157平方公里。它曾经因为山清水秀而享有“塞外明珠”的美誉,并成为首都重要的饮用水源地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初,官厅水库受到流域内工厂排污的污染。1972年,国务院成立了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领导小组,从1973年开始对上游污染源进行治理,使得水质基本达到了饮用水标准。官厅水库水污染治理是我国水污染治理起步的标志,也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开端。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上游地区越来越多的工业污水和当地农民的生活、生产污水流入永定河,使得官厅水库的水质不断变差。上世纪90年代的水质数据表明,官厅水库受到较为严重的有机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氨氮、化学需氧量和总磷,来水水质甚至达到劣ⅴ类标准。
官厅水库的建设和管理凝聚了新中国几代水利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寄托着几代水利人的期望,退出首都饮用水水源体系,对于这样一个水库来说,就仿佛丢掉了悬挂的锦旗,失去了首都人民的信任。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官厅水库黑土洼人工湿地系统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简单地说,人工湿地就是利用植物的吸附作用,达到去除杂质、净化水质的作用。”王晓东解释。
2004年7月,黑土洼人工湿地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永定河的来水通过引水工程进入黑土洼湿地的稳定塘滞留一段时间,通过湿地内的香蒲、水葫芦、芦苇等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质。工程运行以来,污染物去除率达40%-90%,上游严重污染的劣ⅴ类来水经过稳定塘、人工湿地处理后水质达到ⅲ-ⅳ类,有效地改善了官厅水库水质,成为永定河入官厅水库的第一道生态屏障。
目前,官厅库区周边累计建成近万亩库滨生态防护系统,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立体保护带,截流净化地表径流、削减入库泥沙,缓解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王晓东介绍,上游山西、河北等地区采取了大量截污治污措施,近年来永定河上游入库水质有了较明显改善。在水库库区,先后实施了种植水生植物、科学修剪水草、增殖放流、封库禁渔等工程,库区水质基本稳定在ⅳ类水标准,经过官厅山峡自净作用及三家店河段治理,三家店调节池水质保持在ⅲ类水质标准。
按照国家标准,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必须达到ⅲ类以上标准。随着水质改善,2007年,退出北京饮用水系统达10年之久的官厅水库,重新恢复了首都饮用水源地的功能,成为北京的备用水源。
持续调水避免了咸化危险
重现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景象
众所周知,没有水,就谈不上库区生态恢复;没有水,就谈不上水质保护。
由于上游降水量偏少,工业、农业及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量增加,官厅水库入库水量持续减少。数据显示,上世纪50年代平均入库水量19.97亿立方米,70年代为8.31亿立方米,90年代为4.07亿立方米,2000年至2013年平均年入库水量仅为1.09亿立方米,最少年份甚至只有0.22亿立方米。水库来水量和蓄水量减少,造成盐分富集,官厅水库面临咸化危险!
2003年9月26日,水利部、山西省水利厅、大同市三方共同启动泄水闸门控制按钮,册田水库正式开闸放水,腾云驾雾的水头奔驰而下,自此拉开了晋冀水济京的序幕。这次集中输水是《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实施后的重大成果,开创了外省市向首都调水的先例。
“第一次调水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为了保证滴水入库,避免跑、漏、截水现象,有效提高输水保证率,官厅人不分昼夜沿着输水河道跟踪水头、巡查河道、疏通输水线路。”管理处副主任李光远介绍。
在这11年的境外调水中,桑干河、洋河两条支流的几个水库多次集中向官厅水库输水。集中联调给调水工作增加了难度,但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调水工作效率和输水见水率。
据统计,山西、河北向官厅水库集中输水累计5.48亿立方米,净收水量3.47亿立方米。多年输水水质总体评价达ⅳ类地表水标准,与水库水质相当,达到了良好的蓄水效果。
2003年,官厅水库水位只有471米,蓄水量只有1.96亿立方米。今年,水库水位最高达到473.38米,蓄水量达2.80亿立方米,创近11年来新高。官厅水库又重现了山清水秀、碧波荡漾的景象。
协同发展为水质改善带来新机遇
专家建议明确跨界管理制度、工作机制
李光远坦言,经过多年努力,虽然2007年官厅水库恢复了饮用水功能,但目前实际主要为工农业和生态用水。要真正让北京市民喝上官厅水库的水,依然任重道远。
上游地区为了保护好官厅水库一盆清水,付出了艰辛努力和巨大牺牲。河北怀来县先后关停了大批企业,其中沙城农药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北最大的农药生产基地。在2006年前后,整个张家口地区先后投入近7亿元治理官厅水库周边的污染源,取缔污染企业486家,256家停产。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水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北京需要优良水质,水源地保护是重点;上游地区要发展经济,水库开发利用是途径,双方对待网箱养殖、水上旅游等项目就存在分歧。随着水库周边地区开发利用加快,这个矛盾更加突出。
李光远认为,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就是制定官厅水库区域保护与利用综合规划,以保护为主,兼顾开发利用,通过科学开发利用促进保护,实现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双赢。
专家建议,目前,官厅水库属北京管理,但水库大部分在河北境内。为保障水库区域规划有效实施,在规划"硬件"项目的同时,也要注重管理机制的设计,把跨界管理制度、工作机制等作为规划重点内容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官厅水库水质改善的新契机。”李光远说。按照张承两地要定位于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要求,张家口市已经制定了水源涵养功能区控制性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到2020年,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北京、河北等省市利用这次契机,协同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共同做好官厅水系水源保护,水库水质有望达到ⅲ类标准。”李光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