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交通运输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近年来,河南交通运输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交通运输部的有力指导下,牢固树立“优势再造调结构、绿色安全守底线”发展思路,制定《河南省推进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工作方案》《河南省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年)》,大力推进节约集约、低碳环保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目前,全省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达29万公里,公路总里程28.1万公里,“米”字形高铁网全面建成,郑州机场跻身全球机场货运40强,郑州国际陆港具备年开行万列中欧班列的能力,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交通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枢纽经济优势、综合竞争优势。运输组织结构持续优化,年货运量15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和新建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接入比例达到80%以上,已通过验收的14个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累计完成货物周转量176亿吨公里,合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7万吨,折合标准煤约69万吨。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优化运输结构,强化“公转铁”“公转水”,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形成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河南是公路运输大省,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深化交通运输结构调整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形势,也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公路运输占比高,货运量占比达88.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2个百分点,铁路、水路货运量占比分别为4.7%、6.8%,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公转铁”难度大。河南省地处全国铁路中心枢纽,铁路运输的核心任务是保畅通,而不是增加运量;省内主要铁路干线京广、陇海、焦柳等铁路局部路段线路利用率已达到100%,运量规模可提升空间有限,在“公转铁”中还需要多重考量,实现“双赢”。 三是“公转水”比例低,转换空间大。大力发展水运,补齐内河航运短板,是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交通强省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促进运输结构调整、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转变,实现交通运输节能降碳、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 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是河南交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河南交通运输系统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部署要求,锚定“2025年全省公路货物周转量占比较2022年下降10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生产总值的比率降至13%”目标,着力补短板、提品质、促融合、增动能,构建四港联动体系、建设大通道大枢纽、推动运输结构调整、推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一是加快构建中原出海新通道,助力形成区域绿色发展布局。深入实施内河航运“11246”工程,用3年至5年实现港口年吞吐量突破1亿吨,项目投资达到1000亿元,航道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形成淮河等4条通江达海集疏运通道,打造周口港等6个现代化港口,构建一条从西北内陆到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的中原出海新通道,形成黄河流域与长江经济带之间的新经济走廊、生态走廊。经测算,中原出海新通道建成后,到2035年相较现有运输模式每年可降低170亿元物流成本、870万吨碳排量,将有力促进中西部和东部地区构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绿色发展格局。 二是有效提升综合运输效率,大力推动运输结构优化调整。统筹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设,提升郑州国际航空枢纽能级,高水平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打造50平方公里的国际陆港新址,建设10个国家级物流枢纽和一批千亩以上物流园区。加快周口港中心港区、信阳港淮滨“进企入园”铁路专用线建设。 三是加强发展路径创新探索,努力提高多式联运供给质量。深化空港、铁路港、出海港、公路港“四港联动”,积极研究制定多式联运基础设施、运载单元等方面标准,争创更多国家、行业标准。巩固拓展内陆型多式联运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践成果,在公铁、铁水联运“一单制”“一箱制”方面争取新突破。打造服务枢纽经济的智慧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国际班列、海铁联运等领域的区域性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平台,努力将河南打造成全国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