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与林芝水文分局工作人员在雅鲁藏布江堰塞湖现场进行人工监测 11月13日,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憋了10天之久的5亿多立方米蓄水终于开始大流量下泄。孙万里和他的队员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 一个多月以来,堰塞湖“惊魂”不断。金沙江、雅鲁藏布江分别形成2次堰塞湖,举国关注,应急救援行动迅速展开。 在应急抢险大军中,有一支奋战在堰塞湖第一线的水文应急监测“侦察兵”,他们奔走于雪域高原,为堰塞湖把脉会诊,为应急处置研判提供水文预报依据,他们就是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以下简称“南自所”)的驻藏水文应急抢险队。 前方应急 距离险情最近的水文奇兵 10月18日傍晚,雅鲁藏布江加拉堰塞湖灾害现场,29岁的小伙子孙万里和他的同事正在达林桥的左岸安装水文监测装备。山上不断有滚石滑落,堰塞湖中的水浪一直向岸边滚涌拍打着。 突然,他们收到了紧急撤退命令。眼看着,又一次山体滑坡落入堰塞湖库区形成的一股近10米高的水浪朝左岸扑来,孙万里抱起监测仪器就往高处跑。30秒后,待他们撤回安全地带,再回头看,刚才所在的位置已经淹没,达林桥瞬间冲毁。 “好险!”刚脱离险境的孙万里来不及回味,就又投身到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当中。 经过连夜奋战,10月19日凌晨1:50,位于坝址以上22公里的雅江堰塞湖应急监测第一站完成部署并投入运行,被西藏水文局命名为“达林桥站”。 “在现场3天时间,我守了两夜。”“确实很疲惫,一直没有合眼。毕竟我们17号刚从金沙江现场赶到雅江,还没来得及松口气,就接着投入到雅江的应急抢险中。”孙万里回忆道。在近1个月发生的4次堰塞湖应急抢险中,3次他都在现场。“11月3日金沙江再次发生的白格堰塞湖,虽然险情严峻,但由于前方指挥杨俊杰提前做好了技术准备,我们现场安装相对简单了许多。” 孙万里口中的杨俊杰,是南自所的老水文人,应急抢险老兵。 雅江干流加拉堰塞湖第二次堵江,杨俊杰凭着自己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抢险经验,同林芝水文局的同志一起徒步22公里,历经10个小时,首次抵达堰塞湖现场勘查。次日,杨俊杰又携两名技术人员,背负自动站设备徒步出发。又是1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终于于20:30,在距堰塞湖约5公里处的加拉村大桥下游完成水位监测站布设,并实现监测数据实时报送。 “在我们的历次应急抢险任务中,他参加过的有七成以上,早已成为南自所人心中的救灾英雄。”所长蒋兆宏如此评价杨俊杰。 后方支援 打造一支战斗力强的水文监测队伍 10月18日晚,南京与雅江共度了一个不眠之夜。 在雅江“达林桥站”布设的同时,西藏水文局发现,监测自动站实时传送来的数据不能实时自动上报水利部信息中心。 问题必须迅速解决!南自所的水情遥测研究部门彻夜奋战,及时寻找k8凯发官网的解决方案,远程部署西藏水文局数据管理软件,在自动站布设完成50分钟后,实现了堰塞湖泄洪流量自动连续实时监测,并实时向水利部信息中心推送,为水利部门决策研判赢得了第一手的水文预报资料。 “前方的应急抢险与后方的支援呼应,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水文数据的传送。”在蒋兆宏看来,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的水文科技队伍,既要有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还要有经得起锤炼和检验的应急机制、技术装备和专业化水平。 其实,在10月11日金沙江白格堰塞湖形成时,南自所就组建了以蒋兆宏为组长的应急抢险领导小组,在这4次应急抢险中,各小组成员多方呼应,各司其职,合力突破。 应急机制常态化,技术也要跟得上。信息化水平在应急抢险中至关重要。近年,南自所高度重视水利水文信息化建设,不断引进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专业优势,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升级、信息共享等手段全面提升水利水文信息化水平,为应急抢险提供了科技支撑。 “当前的水平还远远不够。”蒋兆宏将眼光放得更远,“我们目前的水文应急救援监测技术及装备现状,与中央‘建立高效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不足以充分发挥水文的基础支撑作用,是水文应急救援中亟待补齐的短板。” 据了解,南自所正在积极申报建立“水文应急救援监测技术及装备基地”,以进一步提高水文应急监测和预测预报能力,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灾情并实施救援。届时,将为我国的水文事业贡献一支战斗力更强、技术和装备更完善的水文应急监测生力军,为应对突发水灾害事件提供更有力的技术、装备和人员支持。 南自精神 源于奉献归于传承 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经得起考验。在本次金沙江和雅江堰塞湖的应急处置中,南自所及其西藏应急抢险队4次出兵,频次和力度前所未有。南自所人在应急救援中所表现出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南自精神”,令人备受感动。 “险情就是命令,奔赴一线应急抢险是我们南自人肩负的政治使命,不容我们迟疑。”蒋兆宏如是说。 实际上,这种精神,正是源于屡次应急抢险的艰苦历练和无私奉献。 说起近年南自所参与的水文应急救援监测任务,总工程师陈智如数家珍。从2004年阿里扎达赤贡河冰湖溃决,到2008年汶川地震紫坪铺水库现场应急监测预警预报,再到2010年舟曲泥石流应急救援、2014年鲁甸地震红石岩堰塞湖水文应急抢险监测救援……近20次的应急救援任务,成就了今天的南自所,也孕育了一批不断传承水文精神的南自所人。 被问到遇到险情时的感受,精明能干的孙万里突然有些腼腆。“当时并不会去想到底有多危险,只是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为后方传回更多有价值的水文资料。”他说,“我其实很庆幸能3次参与到应急任务中。” 而水文老兵杨俊杰,更是舍小家为大家,两个孩子只由妻子一人照看,在西藏驻地坚守10年。雪域高原上留下的,是水文人埋头苦干的身影。 这些水文奇兵,少有在媒体镜头下的光彩夺目,一直在鲜为人知的场合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将一腔热血化为一串串数字,不断输送到后方,为保一方安澜默默奉献。 孙万里在江达县波罗乡安装的金沙江应急第二站,已经监测到堰塞湖水位上涨的全过程,并继续向水利部和西藏水文局实时传送着泄流数据,为未来水文情势的发展变化提供准确的预测预报,为水利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强力支撑。 他们的应急抢险任务将暂时告一段落,但不胜不休的精神将持续传承。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18年11月27日 作者 张瑜洪 通讯员 王江燕
|